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07的文章

跑去台北了。

雖然延到星期六才去不過還是沒去看布魯的畢業公演。總之安然無事的抵達台北了。住我哥那邊過著糜爛的生活,也當了稱職的觀光客看了中正紀念堂、光華商場、台大校園然後現在還差去看101和誠品。 後來找了YUTAKA,碰到淑芬也拜訪了在日本時沒去拜訪的KAORI。天啊,看到你們真好。 I have no reader to load pictures into computer. I'll up it late. 突然開始擔心機車的停車費。雖然說一天最高50元,可是現在已經...

沒事做翻型錄

翻著翻著看到SONY Alpha100最後附錄的鏡頭規格表,的上面的鏡頭型號。突然想到以前的攝影網路雜誌在介紹SONY鏡頭的時候寫道: ***鏡頭(以下簡稱為SL50M28)... 那串英文字母夾雜著數字的部份就是我在型錄上看到的型號。搞不懂怎麼會使用那樣的「簡稱」呢?一般簡稱除了要節省字數以方便繕寫或是打字之外還必須要好唸才行。我第一次看到該雜誌的那篇文章時我很自然的跳過那個簡稱。如果其他的讀者也都這樣跳過,那還需要浪費油墨去印嗎?雜誌編輯們煩請動動腦吧。 另外又,看著那個鏡頭規格表的時候看到其中「焦段(相當於35mm相機)」一欄。「焦段」?就我認知中的用法應該是: 「我應該先補齊焦段還是...?」 通常都是拿來講一般情形下常用的鏡頭focal length範圍(大約在10mm~ 200mm之間)而不會用來講特定某鏡頭的focal length吧。嗯,大概又是中文的新用法。

日和=ひより/には

まさしくフライライフだ

新的,舊的

(點標題連結去看照片) 拿著新的GX100拍著Tiffany的新家,等著人生新的階段到來。 回到回憶中已經陳舊的學校,感受到自己變成舊的過去。 Tiffany掉的毛又變多了。

睡眼

最近都睡到很晚,也很晚睡。雖然討厭晚起,不過睡眠不足聽說會早死。

Welcome to Taiwan.

雖然才在日本住了四個月不到,卻讓我回台灣反而像是去一個新的地方一樣。剛踏出飛機艙門的順間,撲面而來的濕氣以及高溫令我想回去。日本那邊。習慣的電視節目、福神漬、貓咪和雙倍軟都沒了(淚)。不過最不習慣的應該是電視。最近大家應該時常看到大金冷氣的廣告吧?對,就是那個有一位阿姨在那邊唸著「嗚嚕嚕」又「撒啦啦」的廣告。看完整個無言。先來看看日本版的吧。 我不懂廣告拍攝,只知道台灣那支廣告看起來像智障。而且看了以後會讓我不想在台灣買那一台冷氣。另外還有一個Soyjoy大豆餅乾的廣告。跟日本版一樣,台灣版也是主打健康為訴求。可是台灣這邊的廣告水準實在...「也沒有比東森購物好嘛」的感覺。廣告是一系列的,不過有省略掉較早的。 現在每次看到電視上的台灣版廣告我都會想:「出錢的業主跟廣告製作人和導演們都去死吧」。還有「靠,我不想繼續待在這個爛廣告滿天飛的地方~」。

操你祖宗十八代

相對於Nikon只開放D200以上的機種非以機身控制光圈的鏡頭測光,Pentax全線DSLR至今仍保留對於無法從機身操作光圈值的鏡頭的測光,這一點一直為使用者所津津樂道。不過若是撇開等級劃分所造成的機身功能區光比較Pentax與Nikon的測光支援支援的話我會說Pentax看似誠意十足其實只是個半吊子。Nikon看似沒誠意不過只要你肯出錢它就肯給你。為甚麼這樣說?因為Nikon雖然D80以下的機種裝上無ROM鏡頭或是鏡頭光圈環不設定為自動時測光系統不會做動但是依然可以拍攝,但是D200以上的機種不僅支援全部測光模式,機身還是設有光圈連動桿讓機身可以讀取到鏡頭上的光圈環所設定的光圈值。而Pentax卻早從進入數位時代的第一台DSLR開始到現在最高階的K10D都拿掉光圈連動桿使得鏡頭上的光圈環若是沒有設定在由機身操作光圈值或是使用沒有A檔光圈的鏡頭時須按下綠色鈕或是曝光鎖按鈕來做縮光圈測光的動作而無法由光圈環轉動的位置讓機身直接讀取光圈值。而且在此狀態下只能使用中央重點測光以及點測光兩種模式。 Nikon不支援測光的理由為「沒有ROM的鏡頭無法提供該鏡頭更詳細的光學資訊。如此將造成測光系統可能無法做出正確判斷」而不予以支援(那又為何讓D200以上的機種支援呢?不是不準嗎?);Pentax則是附註使用該類鏡頭時測光可能會不準(都已經少了詳細的光學資訊了還把光圈連動桿拿掉?這樣準確率會提升才有鬼)。 兩相比較,實在沒有誰一定贏過誰。廠商總是希望使用者能夠掏錢購買新產品。至少老鏡頭能夠不用經過破壞改造即可在嶄新的感光元件上再次映出影像,這個好處就當作撿到的吧。反正新的東西不斷出現,只是需要多花點錢。

矽膠一圈圈

K10D,Pentax史上第二台具備防滴防塵設計的機身(第一台是LX),不過當時距離具備防滴防塵設計的鏡頭上市仍有一段時間。而刁鑽的使用者在實際使用後更發現:雖然端子部有防水蓋的設計,但是當使用例如像快門線等線材時變會出現防滴防塵上的漏洞。K10D的防滴防塵更被部份使用者譏為「做半套的防滴防塵」。不過在我稍微比較其他同樣具備防滴防塵設計的機身後認為K10D的防滴防塵設計應該試看起來最完整的(先不論實際成效如何)。從K10D原廠所公佈的 示意圖 來看,K10D幾乎把每一個會在機身表面會出現縫隙的地方都填滿了矽膠圈。機身接縫、快門鈕、電子轉盤、機身上的各個按鍵、艙蓋、內建閃燈、鏡頭釋放鈕、鏡頭接環、觀景窗、液晶螢幕、端子部的蓋子,甚至是電池手把的每一個縫隙全部都有矽膠圈。真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應該就是端子部的防滴防塵不是每個端子獨立的吧。然後再看看D200的 原廠示意圖 。可以看到D200的防滴防塵也是遍佈了主要操作部以及縫隙。不過跟在內建閃燈、閃燈同步插座、10pin快門線插座、對焦點模式選擇鈕、機背液晶螢幕、鏡頭釋放鈕還有整個鏡頭接環都是沒有矽膠圈的。話說回來,我好像沒看過Nikon的哪支鏡頭說有防滴防塵的。最後再來看看 1D Mark III 。1D Mark III的防滴防塵基本上做得相當全面,不過跟K10D一樣端子部只靠一個氣密蓋來防滴防塵,也就是要用快門線的時候防水可能就破功。另外,1D Mark III設於機背的兩個液晶螢幕也都沒有矽膠圈。不知道是不是Canon的液晶螢幕外面的壓克力貼得比較緊不用怕水會流進去? 從上面的比較來看K10D的防滴防塵設計已經算是最有誠意的了吧。雖然說使用快門線可能會使防水破功,但是這一點跟上面列出來的另外三台機子(1Ds Mark III的設計同1D Mark III)也有相同缺點。而更令我驚訝的是D200竟然沒有鏡頭接環的防水矽膠,而且目前似乎也沒有防滴防塵的鏡頭。不過我想既然廠商會做這樣的設計應該多少也有自己的打算吧。而且在以前防滴性能還沒被拿來大作文章的時候都有一堆人在惡劣天候中拍照了。所以我想應該是不用太擔心。不過比起機身,其實我更擔心鏡頭鍍膜會被雨林壞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