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0的文章

剩蛋夜

本來還想說應該還有其他照片的,後來看一看也只有卡妮的,其他時間我不是在啃漢堡就是在公園等Eva,沒啥照片。

我可以每天找理由寫信給妳嗎?

【翻別人的文】Nikkor-S Auto 50mm F1.4之二(上)

在50F1.4問世之前,Nikon早就在1960年推出了Nikkor-S Auto 5.8cm F1.4。不過對於Nikon來說,那還不是足以讓他們感到滿意的產品。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5.8cm,也就是58mm比50mm標準鏡頭多出了8mm這回事的關係。雖然在當時,入門的搭售鏡頭大多是55mm,真要比起來58mm也只多了3mm,但是對於仍是市場新手的Nikon來說,藉由推出50mm的標準鏡頭來樹立領先群雄的技術威信乃是當時的當務之急。而這份對於50mm的強烈執念,可以從設計Nikkor-S Auto 5cm F2時,為了保留鏡後距離所下的工夫上感受到。 另外,5.8cm F1.4本身在光學性能上也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之前在介紹它的時候也有提到,由於畫面中央會產生很明顯的相差,因此就實用性來說也還差了Nikkor-S Auto 5cm F2一節。 50mm F1.4的開發,就在與那些難題的搏鬥中展開了。擔任該鏡頭設計的是脇本先生與清水先生,大約在1959年,脇本先生在完成了Nikkor-H Auto 28mm F3.5的主要設計之後開始的,然後歷經了三年歲月終於完成這支Nikkor-S Auto 50mm F1.4。

【翻別人的文】Nikkor-S Auto 50mm F1.4之一

沒梗了,所以來翻譯文章吧(誤) 這是Nikon在自家季刊上連載的專欄,本篇的原文在 這裡 。總之就是這樣了,星號分隔線下面就是本文啦。 寫在前面的譯註:原文所稱的「標準鏡頭」在當時的意思並不像是現在所謂「區分廣角與望遠焦距」的50mm左右的焦距,而是類似現在的「kit」、「套裝鏡頭」。那是由於早期變焦鏡頭仍不普遍,50mm左右的鏡頭是搭配相機販售的「標準配備」,才被稱為「標準鏡頭」。所以文中未必會用它來做譯詞。 *** 在我對攝影開始產生興趣,大約是1970年的時候,那時候的單眼相機大多都是搭配50mm F1.4的鏡頭在販售的。雖然那時候各家廠商也是有推出像是50mm F2或是55mm F1.8這類光圈比較小一點的鏡頭,不過都是比較入門的產品。一般碰到預算比較寬裕的客人時,店家幾乎都會推薦光圈更大的F1.4鏡頭。 現在或許已經沒人還記得了,在徠卡招牌的連動測距相機當道的時代裡,與機身搭售的鏡頭的最大光圈大多是F3.5或是F2.8,即使到了比較晚期,最大光圈也還只有F2而已。當然,當時也是有推出最大光圈達到F1.5的高速鏡頭,不過在那時候仍被歸類在夜間攝影使用的特殊鏡頭。不過到了單眼相機成為主流的時代後,F值高達1.4的鏡頭卻變成相機的標準配備了。 這個轉變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單眼相機上用來攝影的鏡頭被設計成「攝影」與「取景」兩種功能同時兼具了。早期單眼相機的觀景窗和現在的比起來亮度差很多,為了提高觀景窗的亮度,更明亮的鏡頭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單眼相機的體積也比RF相機來得大,即使鏡頭加大也不太會影響到整體的配重。 不過我想剛剛講的都不算是最有力理由。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後來的F1.4鏡頭在光圈全開或是縮光圈拍攝時的光學品質都能和光圈較小的鏡頭匹敵的關係。 「大光圈鏡頭=高畫質鏡頭」這種觀點應該是現在普遍的共識吧。從現今的光學產品來看,這種說法也算是正確的。光圈全開時可以欣賞焦外散景;縮光圈後又可以獲得較佳的光學品質。我個人也是只要錢包容許,體積也不會大到不好攜帶的話就會選光圈比較大的鏡頭。 不過如果是從鏡頭設計的角度來講的話,在古早古早的那個年代裡,光圈比較大的鏡頭卻未必擁有較好的光學品質。主要是因為,鏡頭的進光量想要越大的話,使用的鏡片就會隨之增加,而鏡片一增加,鬼影或是耀光就會更嚴重,而且在光圈全開時與縮光圈時的相差也會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