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1的文章

沒預期

大頭寶離台見面會

大頭寶要去南非了,祝一路平安,也恭喜他太太懷孕,並預祝順利生產。 不過這種場合當然還是不能放過把玩器材的機會:GR大集合 結果壞壞一來還問那台GR21是誰的(可以的話我真希望是我的) 背景左起大頭寶太太(完全看不出來已經四個月了)、小帽(T恤由Canon提供) 其中畫面裡面那台GXR+A12 28mm配備了兩條手腕帶,據說是阿獸老師把妹的絕招——兩人一起來自拍(大誤) Minolta TC-1,據說其名字的意思是「The Camera 1」 左起帽嫂、小小帽、店員、桑尼兄

【翻別人的文】Nikkor-S Auto 50mm F1.4之三

在開發這支鏡頭時,除了光學設計的創新之外,在製程上也有所突破,那就是廢止了熔爐修正(譯註:「ポット修正」這個詞是光學產業的用詞,我找不到中文的說法,如果有相關產業的人能提供意見就太感謝了)。 製造光學鏡片都是使用稱為「Pot」的熔爐來生產的。生產時把原料放到熔爐裡面,然後加熱、熔製成所需要的光學玻璃。可是在當時,即使是放進了熔製同一種折射率的材料,每次生產出來的成品多少還是會有差異,而設計者就必須修正每一次的材料調配比例,甚至是更改鏡片曲率,以確保相差與焦距等規格不會差原本設計太多。這個過程就被稱作「熔爐修正(ポット修正)」。這樣不斷反覆修正的過程常會給現場生產者與原始設計者帶來許多額外的負擔。 到了60年代的時候,玻璃材料的熔製量不斷提昇,不同生產週期間的製造誤差也大幅縮小,因此針對生產數量較多的鏡片定下了容許的公差值,並不再針對每次熔製額外做模擬或是修改設計,而是只使用所產生的誤差是被設定在容許值內的原料來進行玻璃的熔製。如此一來,光學零件的生產變得更加穩定,也使得鏡片的自動化生產更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翻別人的文】Nikkor-S Auto 50mm F1.4之二(下)

前情提要在 這裡 。 以下正文開始↓↓↓ 與第四十夜介紹過的Nikkor-S Auto 5.8cm F1.4的結構相比,這支鏡頭位於光圈葉片前方的凸透鏡少了一片,葉片後方則是多了一片。這種把光圈葉片後方的凸透鏡設計為兩片透鏡的的想法或許是從設計28mm F3.5擷取而來。逆焦式設計的廣角鏡頭通常都會有難以修正的彗星相差,不過像28mm F3.5那樣把最後的凸透鏡改成兩片鏡片的結構就可以獲得大幅度的修正。我想在那個時候脇本先生一定也在想說:「這種設計方式說不定也能用在鏡後距離很長的高斯結構上。」而結果原本畫面中央那慘不忍睹的彗星相差完全被修正了,而且像場的平坦度也相當令人滿意。當然,光圈全開時的耀光還是比最大光圈差了一格的Nikkor-S Auto 5cm F2還要明顯,但是只要縮個光圈就能獲得更優秀的光學品質了。

媽!我摸到徠卡了!

感謝很久很久以前,小帽大方出借這一套要價一般上班族好幾個月薪水的Leica M6 non-TTL+Summicron-M 1:2/35。不過這篇不會有用它拍的照片,老早就沖好放在 另一篇 。 身為一個器材控,當然要寫些器材的東西,不過再怎麼說我也是個Pentax人,即使用過Nikon FM2、Canon AE-1Program、Minolta X-700、Canonet QL GIII17等相機,接觸時間最久的還是Pentax的機子,所以很自然地會用過往的經驗去比較新拿到的相機的操作體驗。這只是我以一個長年使用同一種品牌的相機的人的喜好去做的比較,或許會有人說怎麼能拿徠卡跟其他相機比,但對我來說相機就是相機,扣除掉光學上的表現,其他就是使用者最直接會面對到的地方,剛好那些地方就是我很在意的部份&特別會有偏見的部份而已。就這樣,正文開始吧。 *** 我拍照的習慣眼是左眼,這讓我在使用SLR的時候偶而會碰到些問題:拿相機的右手的拇指會碰到我油油的鼻子,再沾上鼻頭的油之後偶而不小心就會碰到眼鏡右邊鏡片,然後眼鏡就弄髒了。所以就這點來說,RF一律偏左的觀景窗算是比較適合我的設計吧。另外,這種觀景窗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會因為鏡頭光圈較小所以變暗,這整個讓我即使是在晚上拍照也能看得非常清楚、非常爽。而且它的觀景窗並不像一般日系低價RF那樣是有色的(手上的Canonet QL17就是藍色底+黃色框線),實像疊影對焦區也非常清晰。疊影對焦區操作方式基本上跟裂像對焦屏差不多,不過在碰到像是樹枝或是草叢之類線條比較雜亂的物體時,我是覺得裂像對焦屏會比較不受影響。小帽說他這台配上這支鏡頭在對焦到無限遠的時候疊影對焦區看起來還是無法重合,但實際拍攝是沒問題的,但那不是很嚴重的問題,反正我只是借來玩的,不是要用來拍什麼正經照片所以沒關係,而另外的理由就像我在20D的文章裡面說的那樣:放在網路上的縮圖照片不需要太過在意銳利度的問題。這種旁軸的觀景窗也不全然只有優點,像是當我如果要用左手在下托住鏡頭、右手在上鉤住快門的姿勢拍攝的話,很容易不小心擋到觀景窗;如果改成左右手都在下方抓著機身拍照時卻容易不小心遮到測距窗變得不能對焦,有時候還會被嚇到以為弄壞了人家貴重的機器呢。 M6的觀景窗不用我講,又大又明亮。用久了APS系統的小片幅造成的小倍率觀景窗再回到這種倍率大小的瞬間,我真的不知道該

20D有的沒的(3)EF-S 17-85/4-5.6 IS

拿到EF-S 17-85/4-5.6 IS(當然也用了好一陣子了),繼續吧。 不過在文章開始之前,就當做事先的免則宣告吧——這只是我極個人的使用經驗&看法。 以前看西川和久在DC Watch上 連載 的20D裝上EF-S 17-85/4-5.6 IS的照片時我真的有震驚到,因為那種清晰度、銳利度是在Pentax上面從沒看過的,當然Pentax *istD刻意降低銳利度以換取低摩爾紋也是其中一個原因,而Canon的機器在那個時候解像力就是市場同級機種中名列前茅了。不過那那個連載後來的照片比起來似乎都還要更加銳利,其中逆光的照片中模特兒的毛髮真的看得很清楚。 但是事實上自己在拍攝時又是另一回事了:普普的銳利度(有時候懷疑是因為我手上這支宋修過的關係)、真的不大的光圈、不太修正的桶狀變形,不過這些都還好,因為我並不是那麼在乎那些,畢竟老Pentax用慣了就不會太去在乎啥銳利度,再說照片大多都是縮圖後放到網路相簿的,銳利度自然不是那麼重要;光圈再怎麼小也只有在廣角端比Pentax DA 18-55/3.5-5.6小一點而已,所以也還能接受,而且這支鏡頭上還有IS,光圈小這檔事自然也沒啥好抱怨的;至於那桶狀變形,我只能說:「矮由~反正又不是天天在拍建築物,不過度修正也有人物放在角落也比較不會有被周邊放射狀變形把臉給拉扁的困擾咩~啾咪~(注意:這是個人的觀察,並非經科學驗證的結論)」寫到這裡或許會有人問我怎麼沒寫關於耀光&鬼影這類抗逆光表現,這時候我又要說了:「矮由~你難道都沒看過日本的寫真集,就是要那個逆光時產生的耀光才更能表現那個現場的氣氛咩~而且就是要那個鬼影點綴才能讓陽光更加耀眼、讓畫面有躍動感咩~啾咪~」而且不巧林北就剛好是日文系出身,非常吃這一套,怎樣? 不過的不過,即使對於光學性能如此寬大如林北我,還是會有不肯退讓&不能接受的地方,那也可以說是唯一一處我對這支鏡頭在光學上的負評價——色散。這支鏡頭的色散明顯的程度可以說是非常不尋常,至少在我用Pentax或是其他數位相機的時候都不曾為了色散感到不快。雖然用LR或是DPP內針對該鏡頭的修正檔即可校正,縮圖後也不明顯,可是在一般放大檢視的時候就很明顯,很不OK。 除此之外這支鏡頭也沒啥好挑剔的,適當的重量以及體積,鏡頭側面的兩個開關:AF/MF與IS ON/OFF都不會太緊,就算採用非垂直光軸的撥動

夜班的好處

所以基本上我蠻喜歡上夜班的,而且當自己下班的時候看著別人要上班的感覺還蠻爽的(爆)

歡樂的大夜班後半段

沒有前半段,只是想說既然沒辦法在辦公室拍日出,就下班後找個地方去晃晃吧。 夜班最後一天,下班後直奔旗津燈塔。本來想要去吃的早餐店竟然沒開,只好在7-11解決。心得:上完夜班吃點有熱湯的東西會比較舒服。

67第一個十卷之一

為了找新的徠卡迷論壇,又順便重看了一次徠卡迷俱樂部那篇 關於Zeiss C-Biogon-T* 2.8/35 ZM的文章 。而這一看,卻覺得渾身不對勁,光是第一段就不斷出現前後矛盾的文字跟奇怪的偏見。像是: …多專注於便利性而非至高品質…且於遠近端保持良好的光學品質…並維持各光圈的平均素質 稍微對攝影器材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早期的變焦鏡頭以及高速鏡頭分別會有某一端光學品質急遽降低與光圈開放時畫質低落的情形,而改善那種缺點竟然會被這位號稱多厲害嘟多厲害的Erwin Puts認為是控訴為「便利性高於高品質」。 而後面又感嘆現在相機都越做越小台,說:「…單憑感覺也能推論出,帶著一台大大的機身與粗壯的鏡頭到處行走拍照,永遠都不是一件開心的事…」結果他卻完全忘了會有135片幅這種東西完全就是因為徠卡覺得120相機太笨重、太不輕巧、太不適合走走拍拍才去偷了人家原本是用來拍電影的小底片啊。到頭來片幅小型化的始作俑者之一的徠卡原來是個高品質的擁護者而非追求便利的投機者! 當心中有了偏頗,原本不管有多少學識,寫出來的文字都會變成那樣,充滿矛盾又狗屁不通。

有感

晚安,祝你好運: 核能不是圍棋 錯了可以再來 這是朋友轉貼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一位旅日棋士接受媒體訪問關於核電的態度。 先跳過一點直接說個我的感想——這就是很多台灣人的奇怪喜好,每個人都是跨領域、科際整合的專家。 其中一點讓我覺得好氣又好笑的是提及那位棋士個人對於核電的立場時,他回答道: 我是職業棋士,從下棋觀點看,圍棋很複雜,當然跟核電比是比較簡單的。我從四歲下棋到現在也45年了,但我覺得對圍棋懂的很少。圍棋在孔孟時代就是一般人的嗜好,可是即使它歷史這麼長,大家懂的還是有限,何況核能發展歷史不到一百年……核能不只是發電,是一套機制,對人的影響無法作實驗。像我們下一盤棋就是一個實驗,可以得到很多驗證、反覆討論…… 我真不知道該說他好可愛還是好可憐,不過我絕對可以在這裡毫不客氣地講:「因為你那擁有了幾百年歷史的圍棋對於人類歷史、生活一點屁作用,甚至連點鳥影響都沒有,才讓你產生了那種完全不知從何而來的豪氣指著核電的鼻子罵吧?。」坐在塌塌米上玩玩圍棋能推動處理器在瞬間執行好幾百萬次的執行緒嗎?可以點亮黑暗嗎?可以造福人類嗎? ……一個不能犯錯的系統,這個設計思想一開始就有問題…… 會講出這句話我想他也是有問題,而我能幾乎百分之百確定地講: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工具都是在使用上不能犯錯的——除了他最愛玩的圍棋之外——因為它可有可無。 ……其實當初發展原子力的動機就是製造殺人武器,只是因為它製造很多能量,就拿來發電吧,核能並非為人類的福祉而誕生,所以很多問題…… 如此精闢的見解我想大概只有這位棋士說得出來。看到這段話到讓我很好奇這位棋士在平常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他使用微波爐嗎?會上網嗎?會用刀子嗎?不知道他知不知道有一種香水是用動物的尿液稀釋製成的?那種動物的體液一開始為了人類福祉而尿的嗎? 相對於朋友在文末給的「寫得太好了,文人、藝術家對於科技的省思,就在這篇文章中。」這樣的評語,我只想說:「這大概就是玩圍棋玩過頭的結果吧?」

既熟悉又陌生

十年

euyoung's soliloquy: Time Flies(六)主流與非主流 讓我想到了馬克思曾說過:「可以確定的是,我不會是馬克思主義者。」

職業病

不要再叫「蒙皮」了啦!!!哇咧蒙你老木的老木咧!! 什麼叫做蒙皮?!自己去搜尋,不然就看 這裡 !!去看DPriew也不會用那個字。 防滑膠皮就膠皮,不要啥都不懂就隨便拿個以為在軍事新聞聽到的名詞很帥就亂用。

所以我會繼續用底片拍照

「写真に焼き込む」っていう言葉が好きだ。なんだか目の前にある景色が光の粒子と化し、フィルムに触れて、そして化学物質と反応してどんどん「写真」になっていくのだから。

意味不明/林檎もぎれビーム!/

我知道很不明顯,不過我不是一張流主義,很多照片下面就是往相簿的連結唷。滑鼠一過去會出現紅色虛線底線的就是了。 但這篇只有一張。

日本的陽光很棒

「日本的陽光很棒。大概是高緯度的關係吧,陽光都會從比較低的角度照射過來,然後再從周遭的建築物還是啥的反射回來。」 雖然不是第一次這麼想了,不過看到 這個人的照片 (這裡有 中文介紹 )又更加深了這樣的想法。是說這樣加深如此的想法也不是第一次就是了。

煙火

放第一發的時候我被嚇到了(汗)

今天情人節

直到我們開始用「十多年前」來做為回憶往事的開場白。 「謝謝。」雖然十多年後的今天我才終於能夠好好向妳說出這句話。

これほしいっ

(照片出處: DC Watch【CP+】ケンコーブースでは新レンズなどを参考出品 ) 之前史丹利為了寫相機測試文而向我借鏡頭的時候問我有沒有推薦的鏡頭,我說:要不要試試看Sanyang的鏡頭?當時在台灣有上市的鏡頭有14/f2.8和85/1.4(好樣還有另外一支APS-C用的魚眼竟8/f3.5的樣子)。史丹利說那種鏡頭以後會很難轉手,所以不打算撩下去。 我喜歡這樣的公司,敢衝、敢挑戰,就像以前那些動不動就推出怪物級的產品,F1.2、F1.0、F0.98,甚至是一支比速克達還要巨大的鏡頭什麼的。那時候真的是夢想有多大,器材就有多大(誤)。不像現在大多數的公司都奉行合理主義,CostDown、CostDown、CostDown。對於那樣的公司推出的產品我都會想要去試試看。當然重點是這牌子的鏡頭都不貴啦(笑)。另一位挑戰者Sigma的價格就高太多了,無緣哪。

在這種時代,我們更應該用底片拍照

雖然下了「我們更應…」如此一個標題,但其實是我自己想要用底片拍照,但是如果只有我拍,或是只有小撮人在拍底片的話廠商或許很快就會停止生產了,所以請大家快去買底片吧,不拍的可以由我代勞。 順帶一提,以後我的生日希望大家能送我底片,不用其他的禮物也沒關係,底片就好。不管是多便宜的底片,也不管是什麼牌子的,普通的135也好,120也絕對歡迎,彩色的也OK,黑白也好。 那麼揪竟,為什麼應該要用底片拍照呢?且讓我拾人牙慧,引用一下別人的話——這絕對不是對於數位攝影的反動,相反的,我個人也非常喜歡數位相機的(應該說只要是相機我都很喜歡)。會想要用底片拍照,除了我以前講的:追求中遠距離更淺的景深,還有保存性之外,主要是要強迫自己等待。等待,讓自己不要老是停留在上一秒的riview,並且繼續往前走,直到哪天與記憶中的場景再度重逢。 照片都是用Leica M6拍的耶!!!!!謝謝小帽!!!

吾輩はカオナシ

___ をください。

砂遊び

面白くありませんっ

只是

覺得,

可魯!!!!!

不管對任何器材都有滿滿的好奇心的器材控今天又要來放砲了,而今天要炮的主角不是別的,就是筆電——SONY VIAO SR45T。 首先介紹一下這台筆電的大概的規格: Intel C2D 2.53Ghz處理器 4GB RAM ATI 4500獨立顯卡 320GB硬碟 13吋扁螢幕 入手的經過就不講了,總之,在下就開始使用這台筆電了,而且也算使用得相當愉快。那優美的吧低賴、彈手的鍵盤……啊嘶~~還有方便的內建MS/SD記憶卡槽、HDMI輸出,再加上支援FireWire400,要不是它不能安裝OS X的話我的小黑早就能瞑目了。可是!為什麼這台電腦明明就是如此的棒,但它那銀色的機身!銀色的內部外殼(就是鍵盤跟觸控板那一面)在桌燈或是任何在你的頭頂正上方到前方的燈具的照射下似乎變成了一個強力反光板,閃得我眼睛快睜不開。正當我心中幹到最高點的時候腦海中突然閃過以前膜拜靈異有人講說拿酒精擦殘膠卻把銀色塗裝給擦掉的經驗,然後我就想:這該不會是讓使用者自己選擇要反光還是不要反光的設計吧(誤)。然後還是要再講一次,設計這種垃圾鏡面螢幕的人真的該死,這種設計的結果就是在後方有光源的時候螢幕就瞎了。寫道這裡突然發現,前面有光源跟後面有光源都會閃到眼睛,那這台筆電還能在什麼時候用?關燈嗎?幹!

台南吃喝

其他照片在這裡。

一丸♪

好冷!!!手套都淋濕了!!! 啊,其他照片在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