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1的文章

沒預期

大頭寶離台見面會

大頭寶要去南非了,祝一路平安,也恭喜他太太懷孕,並預祝順利生產。 不過這種場合當然還是不能放過把玩器材的機會:GR大集合 結果壞壞一來還問那台GR21是誰的(可以的話我真希望是我的) 背景左起大頭寶太太(完全看不出來已經四個月了)、小帽(T恤由Canon提供) 其中畫面裡面那台GXR+A12 28mm配備了兩條手腕帶,據說是阿獸老師把妹的絕招——兩人一起來自拍(大誤) Minolta TC-1,據說其名字的意思是「The Camera 1」 左起帽嫂、小小帽、店員、桑尼兄

【翻別人的文】Nikkor-S Auto 50mm F1.4之三

在開發這支鏡頭時,除了光學設計的創新之外,在製程上也有所突破,那就是廢止了熔爐修正(譯註:「ポット修正」這個詞是光學產業的用詞,我找不到中文的說法,如果有相關產業的人能提供意見就太感謝了)。 製造光學鏡片都是使用稱為「Pot」的熔爐來生產的。生產時把原料放到熔爐裡面,然後加熱、熔製成所需要的光學玻璃。可是在當時,即使是放進了熔製同一種折射率的材料,每次生產出來的成品多少還是會有差異,而設計者就必須修正每一次的材料調配比例,甚至是更改鏡片曲率,以確保相差與焦距等規格不會差原本設計太多。這個過程就被稱作「熔爐修正(ポット修正)」。這樣不斷反覆修正的過程常會給現場生產者與原始設計者帶來許多額外的負擔。 到了60年代的時候,玻璃材料的熔製量不斷提昇,不同生產週期間的製造誤差也大幅縮小,因此針對生產數量較多的鏡片定下了容許的公差值,並不再針對每次熔製額外做模擬或是修改設計,而是只使用所產生的誤差是被設定在容許值內的原料來進行玻璃的熔製。如此一來,光學零件的生產變得更加穩定,也使得鏡片的自動化生產更往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