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上班的光:02

下班的光:03

當天不小心搞丟了吉魯魯的相機小配件Orz

面影

吾友,願你在那個世界能從此不受病痛所苦。

上班的光:01

下班的光:02

攝於愛河上的一座新橋

右手的相機,左手的相機

Olympus E-P1與Pentax K-5,兩台我後來入手的次世代可換鏡頭相機 (*1) ,雖然在體積與功能上都比起老機大大滿足我的要求,但是拿起來總覺得不太稱手。以前拿著*istD或是EOS 20D的時候,當然雙手握持(左手扶持鏡頭機身連接處,右手抓住右邊握把)是一定很合手,就連右手單手抓握相機拍攝時也不會太吃力(即使EOS 20D比較重),可是這兩個新朋友用右手單手拍照是怎麼抓怎麼不順。E-P1重量也不會比*istD重,沒道理單手拿反而比較累;而K-5雖然比較重一些,但是握也比*istD較深也更大,怎麼可能比*istD還難抓(當然,最好抓的還是握把肥茲茲的EOS 20D)。某天在把玩GR1s時突然發現,原來關鍵就在於右手拇指的位置上。 剛入手GR1s的時候,每天出門總會帶著它,然後三不五時就要拿出來把玩一番。把玩著把玩著,突然看到拿著GR1s時的手,前方抓握的中指用靠近食指這側整個貼著相機前方握把的防滑膠皮 (*2) ;無名指末端鉤住膠皮下半部與機身底部;小拇指緊貼在無名指旁,但不直接接觸相機。而負責支撐整個後方握持的拇指,對我來說最輕鬆也最具有穩定效果的姿勢就是拇指完全伸展,讓指腹以及拇指根部的手掌那塊肉的部分都能貼在機身後方。重點就是要讓拇指指腹接觸相機的位置要比置於機身前方的中指更接近相機光軸,相機才會最穩固。可是拿E-P1時右手拇指放的地方剛好在後方螢幕右上角,但這個螢幕的外框凸出於機背大約1mm左右造成拇指,而且材質又是滑不溜丟的金屬,所以拇指只能往右移動到後方揚聲器上面。雖然揚聲器右側緊鄰的金屬轉盤凸起在造型上看起來才是原廠要設計給拇指放的地方,但是如果依照這個抓握位置的話拇指向前施力的方向就會對準握持機身前方的中指的第二指節(從指尖算起)了。大家不妨試試看,拿一本兩公分厚左右的書,然後想辦法用中指第三節與拇指來夾住書本,我想這絕對不會是一件輕鬆的事。 K-5的情況也差不多,因為拇指輕鬆伸展的位置被放了一個機背轉盤(可惜從*istDs之後的機種都是這種設計)所以拇指,只能往右去抓AE-L下方的防滑貼皮,不能在最有效的機背位置給予支撐。K-5的前方握把是比較大的,所如果只是單純抓握的話或許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實際上K-5的握把還是比20D的窄很多,單右手握持時沒辦法填滿我中指、無名指跟小拇指到手掌的間隙以致於機身穩定不容易保持。再加

系友會&園遊會

不過照片是在之前拍的

Pentax 67

原本我是打算買645的(雖然後來也還真的買了),但是那時候對電子相機多少有些疑慮,再加上小帽剛好有一台要賣,借來玩幾天之後就決定買了。ずっと前の出来事だがね。

在我

看到臉書上有篇被轉貼的文章,內容寫著: 「(前略)覺得我們很配的請按讚」 配上一張可能是發文主角與另一半的親密照片。 本來想按讚的(先說好,不按讚並不是因為我憤世嫉俗),只是想到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往事。簡單的說,就是那時候有個我很喜歡的女孩子,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然後那位女孩子的一位好友對我說:「我覺得你跟她很配。」聽到喜歡的人的姐妹淘這麼說當然是整個心花怒放然後又是飄飄然的,不過結果我還是沒跟那位女孩子在一起。 我到底想講什麼呢?沒什麼,也就是說就算他人多麼看好(或是不看好),當事人的相處就是當事人自己的事,按讚?其實也不反對啦,高興就好。總之決定跟這個人相廝相守就好好努力。

実は

発表する前に読んでもらうのは、どこかに脱字や誤植などのをチェックして欲しかったけど。

Pentax 67

K-5:再進化的Hyper操作系統

這次的寫在文章之前:或許大家都看得出來,K-5的文章放的照片都是經過後製的。這不為什麼,只因為調過的照片比沒調過的更漂亮、更能符合當時的印象而已。當然能夠快門按下之前就搞定所有狀況對於任何拍照的人來說都會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我只是個器材控,那種才能在我身上不只現在不會有,未來也不會有。雖然荒木經惟先生曾經說過如果想要改變攝影風格只要換一台相機就可以了,不過在我身上體現出來的只是荷包厚度的變化罷了。另外,現在會調出這樣的照片就代表我的心情就是這樣(森山大道口吻),說不定哪天我又會調出另一種風格的照片再放一次吧(Lr的虛擬副本好方便啊)。 前一篇講了小綠鈕的前世今生,這篇要講小綠鈕它的快樂夥伴,就是前篇提過的Hyper操作系統(後略稱為Hy系統),而這東西就是我一直放不下Pentax的原因。 Hy系統主要包含了HyperProgram與HyperManual(後簡稱為HyP與HyM)兩種曝光模式,但使用者卻在左肩的模式轉盤上並不會看到有多出什麼HyP或是HyM的位置可以選擇,因為它是透過用戶自訂選單啟動的加強版P模式和M模式,雖說它原本就是預設開啟的。是說即使啟動了在info畫面也不會看到P變成HyP或是M變成HyM這點就讓我不免有些微詞,以前Z系列都會有的(對了,在北美的型號是PZ系列)。 在HyP模式時,可以直接轉動光圈轉盤進入Av模式,反之直接轉動快門轉盤進入Tv模式(使用者可自訂何轉盤為光圈或快門轉盤)。或許你會覺得這跟其他家的程式偏移有什麼不同,基本上結果是相同的,不過它更加直覺、讓你更快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當突然想要使用較高速的快門或是低速快門就轉快門轉盤進入Tv模式,反過來想要偏移來控制景深就轉動光圈轉盤進入Av模式。相較之下,我每次使用Canon 20D的時候都不知道轉盤該往哪裡轉(註),久而久之就乾脆不用Safty Shift了。然後重點來了,如果你轉一轉還是覺得相機幫你設定的那組比較好時你該怎麼辦?如果還記得是哪一組光圈快門當然就自己轉回來也可以,不過大多的時候應該都不會記得吧?程式偏移又不像EV補償那樣看得出來跟原本的設定差多少,所以這個時候就要靠小綠鈕來回復自動設定啦。很聰明吧?不用等到測光錶時間到了自動關閉,特別是像我設定測光持續啟動30秒的時候就不需要癡癡地等待了,Just one touch。 K-5的HyP跟以前*istD的

十年後的光

下班的光

K-5:歸來的小綠鈕

先來講這個小綠鈕,不過為了第一次看的人就稍微講一下古。 這個按鈕最早要追朔到Z系列時Z-5或Z-1的IF鈕,那也是Pentax剛導入HyperProgram與HyperManual的Hyper操作系統(後略稱為HyP、HyM與Hy)這兩個曝光模式以及多功能電動變焦PowerZoom(後略稱PZ)的時代。雖然最初按紐名稱不同,不過功能、作用,甚至是自其延伸的Hy系統的操作已經確立。可惜的是,那些特殊設計並沒此讓Pentax的市佔率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後來進入MZ的時代由於操作設計已經與Z系列截然不同而被排除在大多數的機身設計之外。縱使IF鈕在該系列的旗艦MZ-S改為小綠鈕再出發,但功能已卻剩回復自動快門速度,曾經為人津津樂道的Hy系統早已不復在。然後在跨入DSLR時代的第一台*istD上,小綠鈕以及完整的Hy系統終於得以重見天日,但PZ卻只留下最陽春的電動變焦,等比縮放等等其他功能都沒有被延續下來,原廠也不再推出新的PZ鏡頭(PZ似乎不是Pentax獨家的專利技術名稱,事實上Canon與Sigma也都曾推出過SLR專用的電動變焦的鏡頭,而且印象中也都有PZ這樣的字樣,但似乎只有一兩支入門變焦鏡而已)。然而諷刺的是ILDC卻因為錄影功能的流行而逐漸將類電動變焦功能普及至旗下鏡頭產品。雖然只有單純的電動變焦用途,但看在我這老Pentax用家眼中卻是無限感慨。 考古完了,沒用過Pentax DSLR的人大概都不會知道這個小綠鈕的用途吧。講白了這個按鈕的作用就僅有「回復預設值」而已。可以被回復到預設數值的有:ISO值、曝光補償、閃燈曝光補償、HyP以及HyM的曝光值(在*istD還可以調WB跟儲存格式),基本上就是可以用轉盤調整的參數就可以用小綠鈕改回預設值。一聽到這裡或許會覺得這個按鈕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實際上正因為多了它,確實讓Pentax的相機在操作上比其他廠牌更加靈活。從過去的MZ-S、*istD、K10/20D,再到K200D為止都是把小綠紐放在機身前方靠快門鈕的位置,這次卻回歸到Z-1/5 IF鈕那樣的後方配置,到底是哪個順手就看個人喜好了,dcWatch曾有篇K10D的文章的作者剛好是Z-1P的使用者,他就覺得還是放在後面比較習慣。 這邊再離題講一下K200D的小綠鈕,這台朋友有買,也借來稍微摸過。K200D的小綠鈕跟AV/EV鈕同設在快門後方的位

天外飛來E-P1(一)

我也終於入手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ILDC)了,不過實際上這台相機比上一篇的K-5還早買。一如往常的,是在這台相機推出好幾年後才入手的,不過這次會購買E-P1真的是個意外,而起因是因為GX100被偷(淚),剛好深白老師也準備脫手,所以就接手了。 對這台相機有興趣也是因為它的外型。Olympus的造型設計很特別,一開始看雖然沒那麼順眼,但是再看第二眼、第三眼之後,目光卻總不自覺地被它吸引。像E-300跟E-330就是這樣,一反一般小型數位相機主流的簡潔、流線設計(它也確實不是小型數位相機),加入了早期PEN系列的線條,讓E-P1在眾多相機中顯得非常特別。不過話說回來,在E-P1正式發表前的那個銀橘雙色模型的造型對我來說實在是醜到最高點,還好最後不是用那個設計。 關於E-P1的造型,雖然那優美的復古外觀的確深得我心(這點我百分之百贊同史丹利下在他介紹E-P1專文的標題),但有件事情我不得不抱怨,那就是那個橡膠防滑膠皮的設計真的是有夠爛(真虧Olymplus的設計師能夠做出這種握把),是我所有相機裡面最不合手的,連*istD都贏它。真搞不懂為什麼不讓最右邊更加凸起,這種造型等於讓這塊橡膠沒有施力點,既然如此那又幹嘛做那塊?所以為了扣緊相機,我的手指就去抓塊防滑膠皮的邊邊(四個邊都略高於外殼),可是才高那一點點,抓起來還是很沒安心感。結果就是這台相機用手指在扣住機身時握感很不好。更慘的是那塊橡膠還不是直接貼在金屬外殼上的,而是把外殼挖個洞然後跟另外一個塑膠配件以及幾根螺絲鎖上去的。簡單的說,要是你把它給拆了,還得煩惱該要找什麼東西去把那個洞補起來,真是非常優秀。還有那塊橡膠握把的材質也是很讓我倒彈,因為一點防滑的效果也沒有,更不用說其實還有那麼點滑。 再來是吊環的位置。題外話一下,這個位置總讓我想起Nikon的一代銘機──大F的快門鈕──那個快門鈕據說是受限於當時機械設計的關係所以是放在比較靠近機背的那一側。但我猜實際上那時的設計是要讓使用者用拇指去按快門的吧。回到吊環,機身左邊的吊環較向後靠,所以不管裝上什麼鏡頭(我自己是買了LUMIX 14/2.5)相機都會垂頭。Konica HEXAR RF的吊環位置就是有特別計算過的,不管是裝上哪一支原廠鏡頭,機身都會維持水平或是微微上仰,當你想要把相機掛在胸前來進行拍攝的時候會非常方便。那E-P1呢,我只能反過來安慰

PENTAX-A 50/1.2

K-5:一個真正的器材控就是要從外觀愛上一台相機(改訂版)

寫在最前面:我不拍機身的照片,因為像dc.watch或是dpreview之類的專業評測網站很多,要找到高品質的機身照片真的很簡單。如果你對我文章裡面寫的東西有興趣,那不妨也去那些網站看看。嘗試去看著按「文」索驥去前往下一個偶遇的過程,讓我過過程為他人啟發的乾癮;若是懶得找……嗯,反正這篇文章只是個器材控的獨白。 那,跟之前的20D相同,就先從相機外觀開始介紹吧。 「這造型超帥的!」 在Pentax K-7推出的時候我就這樣說過了,但這次我還是要這樣說,反正兩者造型幾乎一樣,不過因為我買的是K-5,所以也在看文章的時候請別吐槽我:「啊這在K-7那時候就有了啊。」好嗎? 剛拿到K-5的時候有點吃驚,想說: 「K-5有這麼大台嗎?在網路上跟其他相機比起來明明小很多的說。」 回到家跟*istD與Canon 20D一比,事實上是比*istD還要大些,不過兩側寬度則沒有差太多;兩肩與五稜鏡高度或是其他像是機身厚度則20D相差無幾。另外大概是整個機身大多是直線造型造成的視覺效果吧,中央反光鏡箱與機頂閃燈的部份以及突出的快門握把都讓它看起來非常厚重,相當有存在感,甚至會讓我想到645D。 最近幾年推出的內建閃燈DSLR大多會讓閃燈支架長一點好讓閃燈在彈起後能遠離光軸,進而避開在近距離拍攝時因為鏡頭本身或是其遮光罩遮蔽所產生的陰影。這同時也能擁有較好的防紅眼效果,不過相對也會讓閃燈在收折的時候向前突出很多。相較之下K-5的機頂設計就很特別了,幾乎沒有向前突出,這樣的設計從正前方看過去會很像K接環這個家族體系的始祖——Pentax K-2——不過K-5並沒有這樣的造型而使得內建閃燈支架長度縮減,反而因為把閃燈轉軸挪到更後方而得以保留內閃支架長度,讓它展開後高度更高、更能有效避免陰影的產生。 但這樣的作法也可能會造成離機閃燈轉接頭(Hot Shoe Adapter Fg)無法使用,因為從上面看下去,彈起的內閃幾乎把整個熱靴座都遮住了。不過要先說明的是,這只是猜測,畢竟我沒有那個轉接頭。那事實上這個配件也還在販賣,所以或許是可以正常使用的。講到閃燈,K-5也跟*istD一樣都是採用機械式閃燈鎖鈕。也就是相機沒辦法自動啟動閃燈,只有在使用者按下開啟鈕後才會彈起。因為我沒事就喜歡按按機身上的按鈕,像是20D那種沒開電就不會彈起來的電子閃燈開關對我這種人來說實在有點無聊。說到

GR21

明明只是個中鋼,公司大樓蓋這麼帥幹嘛?

達者でな

続きは こちらに 下のは色のいじってないやつ(アスペクトがいじったのはあるけど)

Old Year Party of 2011

結果第三攤的時候電池忘了充電,才剛開場就沉沒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