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千層酥

「有時候會覺得很驚訝,你到現在還是那麼在乎銳利度」 噢我是的,我一直都是。雖然我的照片大多都只會縮圖後放到網路相簿分享,而且不少是有淺景深可以凸顯主體。但是在部分中距離以上,散景程度比較沒那麼明顯的照片就很需要以更清晰、銳利的主體來表現與背景的區分。主題會彷彿紙雕一樣,從層層背景中浮現出來。但不是說我就不喜歡前後景全部都包含在景深內的照片。我非常欣賞《風景写真》裡面那些能夠把觀景窗內景物全納入景深內卻仍能夠保持畫面協調的作品,只是要我自己來拍的話就不會是用那種方式來拍。 這張照片就是這樣。在A4以上的尺寸觀賞時樹冠與鄰近的枝幹會向你強烈的主張自己的存在感,然後後方距離較遠的樹枝、再更後方、更更後方的樹層層疊疊的就像是華麗的舞台背景一樣。 而這樣的表現方式令我著迷,所以今年的聖誕卡片也就買了一堆雷射立體紙雕wwww 最後,即使說出上面那句話的人沒有特別的意思,但我還是會說我完全不認為必須為此感到羞恥。

「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看得更遠」

但前提是你必須讓人相信你踩的是巨人而非賴蛤蟆不是嗎? *** 如果你是一位老師,面對兩位學生。 學生A說:針對這個問題,我查了甲乙丙三本作者不同的書籍,三位都具備這個領域的實務經驗,而三本書都提到1號等於2號。 學生B說:這個問題我雖然沒辦法像你那樣找了其他人的資料來說明1號不等於2號,但我剛好有一位老師,他的背景與事蹟我不願意提起,但他可以輕易指出A你觀念上的錯誤。(但完全沒有說明那位老師如何解釋為何如此) 請問身為一位老師,你會怎麼評價這兩位學生所提出的說法?特別是學生B。 我對於B提出的說法是完全無法接受。當然我必須承認,而且歷史上也已經有像是伽利略的例子告訴我們學問或知識都不是多數決。但是學問仍然必須看證據,在更正確的新證據出現之前你就只能依照舊證據來解釋。而證據如果來自他人的成果時,去檢視那個成果的權威性我認為是再自然不過的作法了。 如果無法告訴別人說自己引用的說法確實是有根據某種基礎所做的,總該能用別種方式來證明所持理論的成果是可以被再現的才對吧。 先說好接下來這句話並不是針對特定宗教:學生B的說法還不如直接宣稱是神明託夢給他的還更來的有說服力吧。 結果上面學生B的立論方式就活生生出現在我面前。那位學生B之前總是對於其他不同意見嗤之以鼻,批評對方以訛傳訛。更諷刺的是學生B竟然還以**流言終結者自居。但依然,他只能說出「我老師***說如何如何」當做資料來源。我是沒進入過研究所以上的學術殿堂,不過我很想知道如果在學術領域上如果用那種方式去提出主張能否獲得承認。

「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放假家裡滾

「那你都拍什麼?」 幾乎只要被知道我的興趣是拍照就一定會被問到這個問題,每次我也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雖然一直知道答案。 不過我想我知道了。 「只要能拍到的我都拍。」

驀然回首,那鳥卻在樹蔭濃密處

雖然說之前就開始對拍鳥有興趣,也因此開始準備存錢購買Pentax DA* 1:4/300mm。可是卻是到最近這週才比較常去拍鳥,也比較拍得到鳥(因為以前要不就沒看到鳥,要不就是鳥都躲得遠遠的)。驚訝的發現原只要走靠近澄清湖風景區外牆旁的步道就可以看到五色鳥、翠鳥、白頭翁、斑文鳥以及其他我叫不出名字的鳥類。以前我都是走靠近舊麥當勞後面的步道,那邊除了池邊的鴨子之外很難看到什麼鳥類。但另一邊,大部分的鳥類都在很近的距離就可以觀察得到,當然還是沒辦法拍滿整個畫面,但至少大部分的時候只要有135mm的鏡頭就可以拍到那些鳥類清晰的身影。 能拍到這斑文鳥是因為有熱心的攝友好康鬥相報,不然我不可能看到。牠們雖然就在距離步道不到兩公尺的距離的地方吃著雜草的穗,旁邊行人走來走去也不怕,但是因為體型跟背部的顏色實在是太像麻雀了,大部分的人包括我都沒注意到牠們。

smc PENTAX-FA* 24mm/2 AL

smc PENTAX-A 50mm/1.2

拍下這幾張照片時的心境變化,連我自己也嚇了一跳——smc PENTAX-A 50mm/1.2光圈開放時的紫邊不再像以前那樣猶如眼中釘、肉中刺般地令我難以接受了。 深究其中,我想一開始是因為發現,光圈全開時,出現紫邊就代表著合焦確實的關係吧。 這樣說起來或許很奇怪,甚至還帶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意味,但自從紫邊不再是我的心頭大患之後,用這支鏡頭拍照著實快活不少。 而且也很特別,拍照就是要超越肉眼所見嘛。

K-30身世之謎

前陣子看到一個算是令我感到有些驚訝的消息:PENTAX RICOH(後簡稱P&R)在アサヒカメラ2013年1月號的相機專訪指出K-30是K20D的後繼機。 或許會有人覺得不能接受,並且認為Pentax在APS-C的產品就只有入門與中階,而K20D是中階機種,K-5又是其後繼機K-7的後繼機種。再加上據傳K-30的開發代號是K與英文字母的的組合,符合原本K-x/r入門產品線的命名規則,所以位階應該低於K-5,即使加入耐候設計與提昇部分規格也頂多算是K200D的後繼機才對。 不過首先要說的是P&R很早就表示過K-7並不是K20D的後繼機,而是比它更高層級的產品,所以K-7後續的K-5/5II(s)當然也不會在K20D的系譜之下。我想看到這裡還是會有人想說前面講到的開發代號的證據,而且K-30還少了K20D家系,甚至是K200家系的一個特徵,那就是垂直快門手把。 更弔詭的是,上述消息是在アサヒカメラ2012年6月號K-30評測之後的訪談中所做的回答。但是在2013年6月號的訪談內容雖然沒有觸及K-30的定位,但在最後的相機年表中又是把K-30放在K200D後面,而K-7與K-5系列則是在*istD的後面,K10D與K20D反而是較低的位階。而隨著最新的K-50推出,K-30的階級好像又更加確定:至少不是K-r,K-50在定位上才是K-r的後繼機,在文宣上也是以「第一台耐候入門機」作為宣傳口號。至此,K-30似乎坐實了較高階機種的排位。

器材控隨筆:Pentax沒跟你說的TSv與ASv

是的這兩個模式確實不曾在官方說明文件上出現過,這是我自己發明的,不過當你看了我的說明之後就知道那是怎樣的東西了。 話說從頭我又得從Pentax第一台DSLR的*istD開始說起。那時*istD雖然有前後兩個電子轉盤,不過那時候電子轉盤並不能依照使用者喜好自行指定哪個轉盤是什麼功能,它還因此被當時的CAPA評為沒有彈性(但其實當時的相機都是這樣啦,連晚一年推出的Canon EOS 20D也是);接著時光流逝,Pentax推出了全新家族的旗艦K10D,不過那時電子轉盤自定功能也只能把前後轉盤的功能對調而已。同時加入全新概念的曝光模式TAv與Sv,不過可當時高ISO性能仍不足以應付。之後來到了K-5之後終於加入了自由度更高的自訂選項,而本篇要說的就是從那兩個獨特的曝光模式作為延伸,搭配自定義按鈕來就可以多出兩個原廠說明沒有的兩個便利的曝光模式:TSv(快門ISO先決)與ASv(光圈ISO先決)。 緣起是某天一時興起去拍樹上的鳥兒們,因為是望遠鏡頭與不斷跳動的小鳥的組合,所以很自然地會需要提高快門速度以免手振或是主體跳動造成模糊。而一般會在這時選擇Tv,但如果碰到明暗差異很大的環境就需要快速調整ISO才能讓快門保持在一定的速度,而我自己發明的TSv模式(就是把Tv模式的另一個預設沒功能的電子轉盤設為ISO調整)就可以一舉解決快速在不同光源環境保持固定快門速度的方式了。 & & & & & & & & 這些照片就有些是用TSv模式拍出來的。由於是使用FAJ 75-300/F4.5-5.8與DA 18-135/F3.5-5.6。DA鏡還好,但前者即使是在這樣的晴朗上午也無法輕易地把快門速度拉到望遠端的安全快門以上。如果只用普通的Tv還很容易因為ISO設定錯誤。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樣只是把調整ISO的步驟省略掉按下ISO鍵而已。或許如此,不過有時候少一個步驟就可以讓整個操作更加順暢何樂而不為?而且還沒那麼簡單。在這種設定下,綠色鈕就變成auto ISO鍵。你只消輕輕按下它,讓相機幫你搞定。

老闆這怎麼賣?

……上週末逛燦堃的時候看到三星NX100+20-35f3.5-5.6的套裝組,售價『7,990』,除了驚訝之外也不得不提出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價格合理的可換鏡頭數位相機,雖然這很明顯是舊款清倉價…… 類似這樣的言論在台灣各種消費市場上不僅不算少,甚至可以說是主流的聲音。當然,我絕對贊成由於省略反光鏡箱的同時也可以降低相關機構的製造成本。但 「低成本一定要等於低售價嗎」 ?再深入一點地問, 「低材料成本等同於低總開發成本嗎」 ?即使只聚焦在「材料」, 「光靠省略反光鏡箱所省下的成本效益足以蓋過其它反而需要重新研發擴充功能以及加強性能的零組件所增加的成本嗎」 ? 先從最後一個問題看回來,但在繼續這個話題之前我也必須坦承我不是相關研發人員,而只是以目前為止自學而來的相關知識所提出的意見,所以我也有可能說錯,如果有知道正確訊息的也希望不吝指正(如果不能公開說也請私底下偷偷告訴我),謝謝。 首先我們來看「砍掉整個反光鏡箱」是不是有那麼簡單?有人或許會說: 「啊不就是拿掉反光鏡機構,然後把接環往後放到空下來的位置不就好了?」 但是,那個距離到底要怎麼決定?接環口徑呢?好,即使退一萬步來說,接環規格都沒花費太多功夫、三兩下就解決了,那麼感光元件呢?當時傳統主流的大型CCD感光可沒辦法即時擷取連續影像,講白話就是說沒辦法LiveView,所以還得改用讀取速度比較快的CMOS;但大型CMOS可是個新領域,得重新開發。大型感光元件的熱量問題也需要解決。解決了感光元件後為了解決從相位差對焦改為對比對焦後也還要找新的處理器來負責LiveView的影像訊號與對焦的運算,這也要重做。有了新的對焦運算系統還需要重新改進鏡頭的驅動模組。唉呀,我忘了隨著MirrorLess相機推出,數位相機從此多了HD影片的錄製功能,這個也需要對應的處理器以及軟體需要開發,同時也需要更安靜的馬達。新鏡頭群呢?消費者要求要小,光學小到極限後改走向數位修正,要寫新的軟體跟研究如何修正,這些都是開銷啊。 看到這裡我才發現開發MirrorLess成本效益最大的應該是「砍掉光學稜鏡觀景模組」——可惜實際上能享受到這個效益的只有Olympus E-P1跟Pentax Q/Q10/Q7這四台。電子觀景窗(EVF)的開發可不是免費的——Olympus的高階EVF一顆要價6700台幣。 講到這裡,「低材料成本等同於

器材控隨筆:Pentax K-5 十字鍵——Fn V.S. 對焦點選擇

K-5機背的十字鍵除了對焦點選擇方向鍵的功能外同時也是ISO、WB、Custom Image以及驅動模式的快速鍵,其切換方式是長按中間的OK鍵約兩秒。雖然觀景窗中會有指示燈亮起或是熄滅來告知使用者現在的狀態,而且還可以在選單中設定當長按切換成功時會有嗶嗶聲,可是我還是覺得很麻煩, 所以我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法:十字鍵維持在對焦點選擇的模式,需要快速鍵時就把上方的對焦點選擇轉盤轉到中央對焦點或是自動選擇,設好後再轉回來。如此一來就不用等待長按OK鍵的時間了。 不過必須注意,如果是在MF時轉到自選對焦點的話,方向鍵就會變回功能快速鍵,然後就得自己去按OK鍵才能選對焦點了。

那天

那天我們好不容易再度相聚,見到了平時不常見面的人。

器材控隨筆:Pentax K-5 + 離機閃燈線 + 閃燈s

前幾週終於買了Pentax的離機閃燈線(註1)。雖然我還是只有一支AF360FGZ,但是只要是使用ホットシューアダプターFG就可以讓內閃與離機閃同時使用;而若使用オフカメラシューアダプターF(註2)時雖然內閃無法彈起,但可直接在上面加裝外閃,比起其他廠牌多了許多彈性。 註1:Pentax的這個配件與其他廠牌不同,並不是單一配件,而是由ホットシューアダプターFG(Hot Shoe Adapter FG)與オフカメラシューアダプターF(Off Camera Shoe Adapter F)搭配中間不同長度的F5P延長纜線來連接。 註2:要注意的是現行型錄或是網站上相機配件頁中所列的オフカメラシューアダプターF(Off Camera Shoe Adapter F)跟以前是不同的配件。雖然不清楚是在什麼時候改變名稱的,但是在日本原廠線上商店還是正確的。以前的,或者該說正確的 オフカメラシューアダプターF(Off Camera Shoe Adapter F) 其實在下方並不是閃燈的電子接點而是腳架螺絲孔。現在這個底部是電子接點的正確名稱應該要做 ホットシューアダプターF(Hot Shoe Adapter F) 。 可惜事情並不是一切都是美好無缺的,在搜尋其他閃燈資訊時無意間看到日本使用者提到以K-5搭配這些配件時最多只能同時驅動兩支外閃(該使用者用的全都是原廠的AF540FGZ),但是K-7卻可以同時驅動三支。 中間與原廠確認和獲得最終答案的過程不是重點所以就省了。總之在有線的方式下,K-5確實比K-7還要spec down,同時只能驅動兩支P-TTL模式的外閃,但如果外閃改為A模式則可以同時擊發三支(M模式也無法擊發超過兩支;但A模式最高可擊發幾支則不明)。如果想要同時連結更多P-TTL外閃的話,就只能將所連結的外閃設定為主控發光(Master)或是主控(Control),用無線離閃的方式來擊發,其帳面上的有效距離只有4公尺,可是受限於其所採用的光脈衝通訊方式,是在光明的戶外使用可能會受到強烈的自然光的影響造成無法擊發,或即使成功擊發也不能正確補光。 **** 同時使用多支Pentax閃燈時可以簡單地(算是)讓閃燈輸出不同比例的光量。但這簡單的方式卻也只能做簡單的比例控制,而且在有線與無線連接方式還分別有不同的設定方式,兩種方式所能設定的比例也不相同。有線連接時

ふと

彼女の写真を目に触れた。 きれいになった。いいえ、以前よりもっときれいになった、というのは正しい。

K-5操作筆記:RAW/Fx鈕

K-5的機身側面,也就是對焦模式選擇鈕的上方有個RAW/Fx鈕可以用來設定一些快速鍵,不過對我來說卻因為按鍵太輕造成容易誤按,而該快速鍵又無法取消其功能,著實讓我苦惱了好一陣子。還好最後終於給我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把它設為RAW檔切換鍵但指定按下後的結果都與原來格式相同即可。

PENTAX只有鏡頭可取?

看過不少Pentax使用者都會有一種論調認為: 「如果要買副廠鏡那就乾脆不要踏入Pentax這個系統」 抱持此一論點的人絕大多數以Pentax的機身性能作為切入。認為由於對焦速度不佳、連拍速度較低……等等。以運動攝影(註1)的標準來數落Pentax科技低落,或是拍起來綁手綁腳很痛苦之類的。基本上,我完全同意Pentax在運動攝影方面的性能不足,也不想針對對此辯駁。但若因為性能不足而做出「如果要買副廠鏡那就乾脆不要踏入Pentax這個系統」的結論我認為是非常侮辱Pentax的人機介面設計師的。 雖然有的人會說機身只不過是個裝鏡頭的黑盒子,但事實上攝影者接觸最多的卻是機身,而非鏡頭。在益發高度電子化/可程式化的攝影器材上操作也大多是透過機身來完成(除了少數鏡頭上有像是對焦距離限制開關或是某些自定功能鍵),因此對於那種在光學之外只用量化的性能來評斷一套「系統相機(註2)」的好壞是非常偏頗,也同時犯了見樹不見林的錯誤。 就拿我個人最喜愛的Pentax的HyperManual模式來說好了(我在其他幾篇之前的文章也介紹過它的特別之處),對於其他品牌的相機使用者來說在手動曝光模式下的曝光補償功能沒有作用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Pentax的HyperManual下曝光補償還是可以操作,只是意義變得不同──改變相機內建測光表的評價基準。 簡單的說如果你的相機的曝光尺表只有±2EV。如果當使用者遇到了需要以+2EV或是-2EV為測光基準來測光的話就會無法看到更高或更低的光量指示。更不用說Pentax的機身在調整任何曝光參數(光圈、快門、ISO)後相機都會立即啟動測光。觀景窗會不斷顯示目前選擇的AF對焦點,以及當使用者執行前述操作後立即自動啟動觀景窗資訊。這些功能使得即便是在複雜光源環境下使用M模式都可以輕鬆、快速地應對每一個畫面——就幾乎如同我們在使用P模式般的有彈性;並且在使用者按下快門前即可完全掌握相機所有資訊與設定,在拍攝行為的當下也可以減少眼睛離開觀景窗的次數以便集中於當下所見。 而HyperProgram模式更是好用到讓我懷疑為什麼會有ProgramShift這樣的設計──為什麼使用者不能像是平常操作Av或是Tv模式時的思維來操作轉盤?為什麼使用ProgramShift之後我還得煩惱要如何回到ProgramLine? 以上我曾經擁有的Canon EOS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