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0的文章

中秋

放置された初めての海外旅行--京都の三日目

呃……05年去的京都照片……這遊記已經放到我都快忘了 大概是前一天走得太累或是太晚睡的關係,直到拍下第一張照片之前的意識都是模糊的。只記得和前一天一樣,起床時天色已經很亮了——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睡到很晚,大家一如往常一邊聊天一邊吃早餐然後整裝準備出發。今天要去平安神宮和清水寺之類的大景點,平安神宮......嗯......就平安神宮,感覺就很像在電以中平安時代會出現的建築。它最顯眼的就是那個常識外的大鳥居。大、很大、非常大,大得莫名其妙——一個比高雄港牌坊還大的鳥居。雖然高雄也有像是長谷世貿大樓或是85大樓那種高大的建築物,但是我從來沒看過那種大小的牌坊類建築,而且它的顏色又很顯眼。公車站牌的前面和後面分別是京都市美術館與國立近代美術館,根據所剩不多的印象,前者的建築外觀是讓我聯想到高雄歷史博物館或是台大校舍,而四周則種著充滿濃濃日本味的松樹(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日本畫松樹會畫成那樣了!因為他們的松樹就是長那樣!),感動感動。後面的美術館則排了一堆等著進去參觀的民眾,好像是有展出哪位西洋畫家的作品吧(這讓我想到一本關於日本百貨公司的書)。大概是下雨人比較少的關係,還是穿著對於視覺的影響,抑或是國情真的有差,排隊的人們看起來好有秩序而且也不會讓人覺得擁擠,這才是美術館該有的氣氛哪。神宮境內人很少,能逛的地方也不多,進去旁邊的庭園又要錢,所以我們稍微參拜了一下就離開前往八坂神社了。 八坂神社,話說為什麼會去那裡呢?其實在我腦海中並沒有關於那裡的任何訊息或新聞,因為整個行程都是怡雅規劃的,我大概是整趟旅程最狀況外的人吧,不過我覺得就這樣去感受當地的氣氛也不錯啦,嗯嗯。這時雨差不多停了,披著水珠的楓葉和石縫間的水漬看起來像幅畫。那神社裡面還有一大堆小神社,其中也有便當很希望能夠得到其庇佑的藝能神。走走看看好像也沒什麼東西,看看紀念品之後就走到花見小路;在沒有舖設花崗岩路面的是22點之後才會開始營業的店,而我們要去的是另一邊——有賣很貴的料理的地方,不過我們好像太早到了,店家好像才剛準備好要做生意。雖然我們只有四個人,可是店家還是幫我們併了兩張桌子(八個位子),還貼心的送上熱・毛・巾,整個就是擦手擦的很爽。點餐後沒多久菜就送過來了,嗯,好看,可是……我果然只有做平民的命啊……吃起來都沒味道。(不知道這次會待多久的待續) 初めての海外旅行ーー京都の

20D有的沒的(2)

上一篇在 這裡 。隔了這麼久,現在我把20D給買下來了,所以又來繼續研究研究。我這個長年使用Pentax相機的人要來談論Canon的相機操作總會帶有比較的意思,使用Canon的人看看就好。 二、操作——相機用起來順不順暢,小地方的影響也很大的 我拍照時最常使用的功能是曝光補償,不過當時還不是很熟悉20D的測光特性,所以沒有像*istD那般頻繁的使用。20D的曝光補償功能是在機背的副轉盤,但是必須是在啟動測光後(也就是先半按快門一下讓觀景窗內的LED亮起來)才能使用。這點讓我很不習慣,因為*istD有獨立的曝光補償鍵,即使不先半按快門,按住該鍵後(其實這時就啟動測光了)再轉動前轉盤就可以操作。而且我的鏡頭大部分都是手動鏡(即使用自動鏡也大多轉MF),所以久了以後我的拍照流程就變成:看到景物→預想相機會給的曝光值→決定自己想要的曝光值→設定曝光補償→對焦→構圖→拍攝。但是在20D上 面我就只能先半按快門啟動測光然後再曝光補償,之後才構圖、對焦、按快門。偏偏它不像*istD可以調整測光啟動多久,預設持續時間又太短……不過我想除了去習慣它之外也沒別的辦法了吧。另一個常用功能是對焦點選擇,這功能跟曝光補償一樣,不接受在測光沒有啟動的時候使用,所以我要抱怨的點也一樣——林北不能按快門之前先決定我要用哪個對焦點嗎? 快門旁邊的功能鍵操作方式也是我這個新Canon使用者很不習慣的地方之一,因為除了最新的60D之外,從10D、20D、30D、40D、50D、 7D、5D或是5D Mk2,每一台都是一顆按鍵可以調整兩項功能,可是!だが!しかし!為啥20D你標示在左邊的功能要用右邊(食指)的主(前)轉盤操作,標示在右邊的功能卻要用比 較左邊(拇指)的副(後)轉盤操作啊?誰看到「AF.WB」時不會覺得副轉盤選擇AF模式主轉盤選擇WB模式嗎?這點就不得不說*istD做得很好,只要有功 能會動到轉盤,相機都會有標示告訴你該轉前面的還是後面的。而操作Av跟Tv的轉盤也一直在改變。在M模式的時候主轉盤操作Tv副轉盤操作 Av,到了Av模式後就變成主轉盤操作Av副轉盤操作曝光補償,換到Tv模式時又變成主轉盤控制Tv副轉盤控制曝光補償,然後P模式的時候是主轉盤控制以 Tv為主的程式偏移(SaftyShift@C.Fn)副轉盤控制曝光補償。我現在在碰轉盤之前都要先對自己默念哪個轉盤是幹嘛的

所謂「標準鏡」

一般人都說標準鏡拍攝的視野最接近人眼所見,但其實這並不準確。關於人類肉眼相關知識我並不是專家,所以也沒辦法用很專業的方式說出個所以然。但是每個人只要稍微訓練一下自己的視覺(試著讓是憲政對著某個目標,然後把注意力移到目標以外的景物上去)就會發現人眼視角廣得嚇人,只是因為我們習慣以中間最清楚的視覺區域觀察事物,所以以為周圍沒辦法看。 好了,那到底什麼叫做「標準鏡」呢?簡單的說就是:焦距(大約)等於感光元件對角線長度的光學結構就是該攝影系統的標準鏡。所以135底片和135全片幅相機的標準鏡其實應該是43mm,世界上唯一一支「真正的標準鏡」是Pentax FA 43/1.9,大家會把50mm當做標準鏡是因為當時徠卡拿50mm作為標準鏡(反正只差7mm)所以大家都這樣做。APS-C片幅的標準鏡是28mm或是35mm;645、66、67、69相機的標準鏡大約在75mm到105mm左右。「標準鏡」提供了攝影者一個「不上不下」的選擇,它的視角大約都在45度,並不寬廣,但只要有空間可以後退還是能夠拍下足夠大面積的景色;它也沒什麼望遠鏡頭的壓縮效果,只要稍微湊上去還是可以體現所謂「減法的藝術」的精神。而其他廣角、望遠鏡頭的也只是以標準鏡頭為分水嶺,焦距短於標準鏡頭者就是該系統的廣角鏡,反之則為望遠鏡。所以常見的35mm就是小廣角,70mm就是小望遠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