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逛燦堃的時候看到三星NX100+20-35f3.5-5.6的套裝組,售價『7,990』,除了驚訝之外也不得不提出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價格合理的可換鏡頭數位相機,雖然這很明顯是舊款清倉價…… 類似這樣的言論在台灣各種消費市場上不僅不算少,甚至可以說是主流的聲音。當然,我絕對贊成由於省略反光鏡箱的同時也可以降低相關機構的製造成本。但 「低成本一定要等於低售價嗎」 ?再深入一點地問, 「低材料成本等同於低總開發成本嗎」 ?即使只聚焦在「材料」, 「光靠省略反光鏡箱所省下的成本效益足以蓋過其它反而需要重新研發擴充功能以及加強性能的零組件所增加的成本嗎」 ? 先從最後一個問題看回來,但在繼續這個話題之前我也必須坦承我不是相關研發人員,而只是以目前為止自學而來的相關知識所提出的意見,所以我也有可能說錯,如果有知道正確訊息的也希望不吝指正(如果不能公開說也請私底下偷偷告訴我),謝謝。 首先我們來看「砍掉整個反光鏡箱」是不是有那麼簡單?有人或許會說: 「啊不就是拿掉反光鏡機構,然後把接環往後放到空下來的位置不就好了?」 但是,那個距離到底要怎麼決定?接環口徑呢?好,即使退一萬步來說,接環規格都沒花費太多功夫、三兩下就解決了,那麼感光元件呢?當時傳統主流的大型CCD感光可沒辦法即時擷取連續影像,講白話就是說沒辦法LiveView,所以還得改用讀取速度比較快的CMOS;但大型CMOS可是個新領域,得重新開發。大型感光元件的熱量問題也需要解決。解決了感光元件後為了解決從相位差對焦改為對比對焦後也還要找新的處理器來負責LiveView的影像訊號與對焦的運算,這也要重做。有了新的對焦運算系統還需要重新改進鏡頭的驅動模組。唉呀,我忘了隨著MirrorLess相機推出,數位相機從此多了HD影片的錄製功能,這個也需要對應的處理器以及軟體需要開發,同時也需要更安靜的馬達。新鏡頭群呢?消費者要求要小,光學小到極限後改走向數位修正,要寫新的軟體跟研究如何修正,這些都是開銷啊。 看到這裡我才發現開發MirrorLess成本效益最大的應該是「砍掉光學稜鏡觀景模組」——可惜實際上能享受到這個效益的只有Olympus E-P1跟Pentax Q/Q10/Q7這四台。電子觀景窗(EVF)的開發可不是免費的——Olympus的高階EVF一顆要價6700台幣。 講到這裡,「低材料成本等同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