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K-5:一個真正的器材控就是要從外觀愛上一台相機(改訂版)

寫在最前面:我不拍機身的照片,因為像dc.watch或是dpreview之類的專業評測網站很多,要找到高品質的機身照片真的很簡單。如果你對我文章裡面寫的東西有興趣,那不妨也去那些網站看看。嘗試去看著按「文」索驥去前往下一個偶遇的過程,讓我過過程為他人啟發的乾癮;若是懶得找……嗯,反正這篇文章只是個器材控的獨白。

那,跟之前的20D相同,就先從相機外觀開始介紹吧。

「這造型超帥的!」
在Pentax K-7推出的時候我就這樣說過了,但這次我還是要這樣說,反正兩者造型幾乎一樣,不過因為我買的是K-5,所以也在看文章的時候請別吐槽我:「啊這在K-7那時候就有了啊。」好嗎?

剛拿到K-5的時候有點吃驚,想說:
「K-5有這麼大台嗎?在網路上跟其他相機比起來明明小很多的說。」
回到家跟*istD與Canon 20D一比,事實上是比*istD還要大些,不過兩側寬度則沒有差太多;兩肩與五稜鏡高度或是其他像是機身厚度則20D相差無幾。另外大概是整個機身大多是直線造型造成的視覺效果吧,中央反光鏡箱與機頂閃燈的部份以及突出的快門握把都讓它看起來非常厚重,相當有存在感,甚至會讓我想到645D。

最近幾年推出的內建閃燈DSLR大多會讓閃燈支架長一點好讓閃燈在彈起後能遠離光軸,進而避開在近距離拍攝時因為鏡頭本身或是其遮光罩遮蔽所產生的陰影。這同時也能擁有較好的防紅眼效果,不過相對也會讓閃燈在收折的時候向前突出很多。相較之下K-5的機頂設計就很特別了,幾乎沒有向前突出,這樣的設計從正前方看過去會很像K接環這個家族體系的始祖——Pentax K-2——不過K-5並沒有這樣的造型而使得內建閃燈支架長度縮減,反而因為把閃燈轉軸挪到更後方而得以保留內閃支架長度,讓它展開後高度更高、更能有效避免陰影的產生。

但這樣的作法也可能會造成離機閃燈轉接頭(Hot Shoe Adapter Fg)無法使用,因為從上面看下去,彈起的內閃幾乎把整個熱靴座都遮住了。不過要先說明的是,這只是猜測,畢竟我沒有那個轉接頭。那事實上這個配件也還在販賣,所以或許是可以正常使用的。講到閃燈,K-5也跟*istD一樣都是採用機械式閃燈鎖鈕。也就是相機沒辦法自動啟動閃燈,只有在使用者按下開啟鈕後才會彈起。因為我沒事就喜歡按按機身上的按鈕,像是20D那種沒開電就不會彈起來的電子閃燈開關對我這種人來說實在有點無聊。說到這個先插個題外話:Canon EOS 30的閃燈很特別,就是它沒有閃燈彈起鈕,而是在PSAM模式下要使用者自己把閃燈「拉起來」才可以用。回到閃燈這邊的機頂造型,K-5的這種造型設計在實用上還有個好處就是當在轉接或是使用像是反射鏡頭這類比較粗的鏡頭時比較不會阻礙到。以前忘了是哪個DIY達人的網頁看過為了轉接還要把某台單眼LOGO下方挖掉一些,真是拼命。

比起*istD,K-5從接環到機背的厚度增加不少,不過基本上「機身」的部份並沒有變比較厚,主要是接環基座的部份變得較突出,相對地右手握把抓握的部份也加深了,抓握上的施力點比起*istD更多,再配上新的防滑膠皮(註:我用「防滑膠皮」做為原文為(grip)
rubber的譯詞;「蒙皮」這詞通常用於指稱包覆航空器外部的材質譯詞)也提高的穩定性,但由於握把左右寬度較窄,因此手掌的握感沒有Canon 20D那麼來得飽滿。接環基座周邊的線條較方正,一開始覺得配合K-5整體造型很好看,實際使用後覺得這樣的設計讓鏡頭基部產生很大的段差,左手托著鏡頭底部時反而會卡卡的,這是在*istD與20D身上沒發生過的事情。

AF/MF切換鈕延續著從K10D開始的旋鈕式,但方向不同。我個人是覺得傳統的側滑式設計比較順手,再加上可能是因為防水設計的關係讓檔位比較不明確(這點在朋友的K200D上面也有相同的經驗),傳統的側滑式開關還比較好用。另外這幾天使用下來偶而會發生以為已經撥到MF了實際上還在AF.C的情況。

鏡頭釋放鈕跟K10D一樣是完整而大顆的圓形按鈕而不是*istD系列的半圓形,但可能是因為前方握把多了給中指放的凹槽的關係,之前慣用右手中指去按釋放鈕現在卻變得不是那麼順手了,因為中指要往下移動的時候會被卡住。

K-5的觀景窗接目鏡比起*istD更加像後突出,這點跟其他比較近代的DSLR都一樣。之前我會喜歡這樣的設計的,因為覺得可以讓我不用把鼻子壓在機背上就能看到觀景窗(順帶一提,K-5的眼距是21.7mm)然後把螢幕搞得都是鼻頭的油(自己講都覺得噁心),可是實際使用接目鏡異常突出的GX100之後我就改變想法了:比起揹著相機時接目鏡一直凸我胸口,讓油鼻子去貼緊機背根本就是小菜一碟,而且緊貼鼻子還可以增加支撐性。

跟K-7相同,觀景窗視野率100%,這個要親自體驗過才會知道它的好──要閃東西很好閃。之前EOS 7D曾經因為官方號稱擁有100%視野率卻被使用者發現其實沒完全涵蓋的相關爭論;Pentax在K-7推出實在dc.watch也有提到這方面的問題,不過不是質疑100%視野率的達成率云云,而只是單純問到在LiveView的搭載成為主流的現今是否有必要執著於100%視野率的光學觀景窗。Pentax的回答則提到,只是因為剛好有SR技術可以讓感光元件主動去對齊觀景窗,所以能夠達到更高精度的100%視野率,算是意外的副產品。而且因為不像一般100%視野率機種都必須保留調整五稜鏡去對準感光元件的空間而造成機頂體積變大,使K-5得以實現如此緊緻的機身設計。觀景窗內的資訊顯示多了很多,另外也改為集中顯示在下方而不再像*istD那樣曝光條碼尺與曝光補償放在右側,然後剩下的在下方。嗯……反正已經經過20D的時期了所以多少也習慣集中顯示在下面的配置,不過該怎麼說呢,看到曝光條碼尺變得好小這點還是有些不習慣,而且原本圓形的加跟減的圖示也不見了。但資訊也真得多了不少就是了,其中最大的改變應該是加入了獨立的ISO指示。

K-5的機頂螢幕不像MZ-S或是*istD那麼向後傾斜,但其實在平時觀看時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現在更多資訊都可以顯示在機背的彩色液晶螢幕了,所以也就不像MZ-S那樣顧慮到從低角度的閱讀性。

除了最早的*istD之外,後來的機種都已經取消左肩液晶螢幕的白平衡圖示了。雖然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可以直接按快速鍵然後撥轉盤去調整的方式,但是K-5的白平衡功能實在太多太複雜,光是靠兩個轉盤外加一個自定白平衡扭還是沒辦法分擔全部的操作,這可說是數位化功能擴充後的非戰之罪吧。

記憶卡艙門的下方有快門線的插孔,蓋子是軟橡膠的。因為先前的*istD跟20D都已經出現橡膠蓋老化斷裂的情況,所以我不是很喜歡這種材質。機身左邊的連接端子的蓋子也都是相同材質的,我也覺得耐用度堪慮。全機唯一採用硬塑膠蓋的是閃燈同步接點的蓋子,不過超小超難轉的,同樣不是很好的設計。

相機背帶吊環採用D型環雖然很好看,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實際使用時跟同樣採用D型環的Olympus E-P1比起來比較容易翻帶。還有一點,D型環在不裝背帶的時候不太好看,因為會覺得機身兩側多了個什麼出來,不像EOS中階以上的機身那種隱藏式的從不鏽鋼機身結構延伸出來的背帶環那樣有一體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