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3的文章

K-30身世之謎

前陣子看到一個算是令我感到有些驚訝的消息:PENTAX RICOH(後簡稱P&R)在アサヒカメラ2013年1月號的相機專訪指出K-30是K20D的後繼機。 或許會有人覺得不能接受,並且認為Pentax在APS-C的產品就只有入門與中階,而K20D是中階機種,K-5又是其後繼機K-7的後繼機種。再加上據傳K-30的開發代號是K與英文字母的的組合,符合原本K-x/r入門產品線的命名規則,所以位階應該低於K-5,即使加入耐候設計與提昇部分規格也頂多算是K200D的後繼機才對。 不過首先要說的是P&R很早就表示過K-7並不是K20D的後繼機,而是比它更高層級的產品,所以K-7後續的K-5/5II(s)當然也不會在K20D的系譜之下。我想看到這裡還是會有人想說前面講到的開發代號的證據,而且K-30還少了K20D家系,甚至是K200家系的一個特徵,那就是垂直快門手把。 更弔詭的是,上述消息是在アサヒカメラ2012年6月號K-30評測之後的訪談中所做的回答。但是在2013年6月號的訪談內容雖然沒有觸及K-30的定位,但在最後的相機年表中又是把K-30放在K200D後面,而K-7與K-5系列則是在*istD的後面,K10D與K20D反而是較低的位階。而隨著最新的K-50推出,K-30的階級好像又更加確定:至少不是K-r,K-50在定位上才是K-r的後繼機,在文宣上也是以「第一台耐候入門機」作為宣傳口號。至此,K-30似乎坐實了較高階機種的排位。

器材控隨筆:Pentax沒跟你說的TSv與ASv

是的這兩個模式確實不曾在官方說明文件上出現過,這是我自己發明的,不過當你看了我的說明之後就知道那是怎樣的東西了。 話說從頭我又得從Pentax第一台DSLR的*istD開始說起。那時*istD雖然有前後兩個電子轉盤,不過那時候電子轉盤並不能依照使用者喜好自行指定哪個轉盤是什麼功能,它還因此被當時的CAPA評為沒有彈性(但其實當時的相機都是這樣啦,連晚一年推出的Canon EOS 20D也是);接著時光流逝,Pentax推出了全新家族的旗艦K10D,不過那時電子轉盤自定功能也只能把前後轉盤的功能對調而已。同時加入全新概念的曝光模式TAv與Sv,不過可當時高ISO性能仍不足以應付。之後來到了K-5之後終於加入了自由度更高的自訂選項,而本篇要說的就是從那兩個獨特的曝光模式作為延伸,搭配自定義按鈕來就可以多出兩個原廠說明沒有的兩個便利的曝光模式:TSv(快門ISO先決)與ASv(光圈ISO先決)。 緣起是某天一時興起去拍樹上的鳥兒們,因為是望遠鏡頭與不斷跳動的小鳥的組合,所以很自然地會需要提高快門速度以免手振或是主體跳動造成模糊。而一般會在這時選擇Tv,但如果碰到明暗差異很大的環境就需要快速調整ISO才能讓快門保持在一定的速度,而我自己發明的TSv模式(就是把Tv模式的另一個預設沒功能的電子轉盤設為ISO調整)就可以一舉解決快速在不同光源環境保持固定快門速度的方式了。 & & & & & & & & 這些照片就有些是用TSv模式拍出來的。由於是使用FAJ 75-300/F4.5-5.8與DA 18-135/F3.5-5.6。DA鏡還好,但前者即使是在這樣的晴朗上午也無法輕易地把快門速度拉到望遠端的安全快門以上。如果只用普通的Tv還很容易因為ISO設定錯誤。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樣只是把調整ISO的步驟省略掉按下ISO鍵而已。或許如此,不過有時候少一個步驟就可以讓整個操作更加順暢何樂而不為?而且還沒那麼簡單。在這種設定下,綠色鈕就變成auto ISO鍵。你只消輕輕按下它,讓相機幫你搞定。

老闆這怎麼賣?

……上週末逛燦堃的時候看到三星NX100+20-35f3.5-5.6的套裝組,售價『7,990』,除了驚訝之外也不得不提出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價格合理的可換鏡頭數位相機,雖然這很明顯是舊款清倉價…… 類似這樣的言論在台灣各種消費市場上不僅不算少,甚至可以說是主流的聲音。當然,我絕對贊成由於省略反光鏡箱的同時也可以降低相關機構的製造成本。但 「低成本一定要等於低售價嗎」 ?再深入一點地問, 「低材料成本等同於低總開發成本嗎」 ?即使只聚焦在「材料」, 「光靠省略反光鏡箱所省下的成本效益足以蓋過其它反而需要重新研發擴充功能以及加強性能的零組件所增加的成本嗎」 ? 先從最後一個問題看回來,但在繼續這個話題之前我也必須坦承我不是相關研發人員,而只是以目前為止自學而來的相關知識所提出的意見,所以我也有可能說錯,如果有知道正確訊息的也希望不吝指正(如果不能公開說也請私底下偷偷告訴我),謝謝。 首先我們來看「砍掉整個反光鏡箱」是不是有那麼簡單?有人或許會說: 「啊不就是拿掉反光鏡機構,然後把接環往後放到空下來的位置不就好了?」 但是,那個距離到底要怎麼決定?接環口徑呢?好,即使退一萬步來說,接環規格都沒花費太多功夫、三兩下就解決了,那麼感光元件呢?當時傳統主流的大型CCD感光可沒辦法即時擷取連續影像,講白話就是說沒辦法LiveView,所以還得改用讀取速度比較快的CMOS;但大型CMOS可是個新領域,得重新開發。大型感光元件的熱量問題也需要解決。解決了感光元件後為了解決從相位差對焦改為對比對焦後也還要找新的處理器來負責LiveView的影像訊號與對焦的運算,這也要重做。有了新的對焦運算系統還需要重新改進鏡頭的驅動模組。唉呀,我忘了隨著MirrorLess相機推出,數位相機從此多了HD影片的錄製功能,這個也需要對應的處理器以及軟體需要開發,同時也需要更安靜的馬達。新鏡頭群呢?消費者要求要小,光學小到極限後改走向數位修正,要寫新的軟體跟研究如何修正,這些都是開銷啊。 看到這裡我才發現開發MirrorLess成本效益最大的應該是「砍掉光學稜鏡觀景模組」——可惜實際上能享受到這個效益的只有Olympus E-P1跟Pentax Q/Q10/Q7這四台。電子觀景窗(EVF)的開發可不是免費的——Olympus的高階EVF一顆要價6700台幣。 講到這裡,「低材料成本等同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