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老闆這怎麼賣?

……上週末逛燦堃的時候看到三星NX100+20-35f3.5-5.6的套裝組,售價『7,990』,除了驚訝之外也不得不提出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價格合理的可換鏡頭數位相機,雖然這很明顯是舊款清倉價……
類似這樣的言論在台灣各種消費市場上不僅不算少,甚至可以說是主流的聲音。當然,我絕對贊成由於省略反光鏡箱的同時也可以降低相關機構的製造成本。但「低成本一定要等於低售價嗎」?再深入一點地問,「低材料成本等同於低總開發成本嗎」?即使只聚焦在「材料」,「光靠省略反光鏡箱所省下的成本效益足以蓋過其它反而需要重新研發擴充功能以及加強性能的零組件所增加的成本嗎」

先從最後一個問題看回來,但在繼續這個話題之前我也必須坦承我不是相關研發人員,而只是以目前為止自學而來的相關知識所提出的意見,所以我也有可能說錯,如果有知道正確訊息的也希望不吝指正(如果不能公開說也請私底下偷偷告訴我),謝謝。

首先我們來看「砍掉整個反光鏡箱」是不是有那麼簡單?有人或許會說:
「啊不就是拿掉反光鏡機構,然後把接環往後放到空下來的位置不就好了?」
但是,那個距離到底要怎麼決定?接環口徑呢?好,即使退一萬步來說,接環規格都沒花費太多功夫、三兩下就解決了,那麼感光元件呢?當時傳統主流的大型CCD感光可沒辦法即時擷取連續影像,講白話就是說沒辦法LiveView,所以還得改用讀取速度比較快的CMOS;但大型CMOS可是個新領域,得重新開發。大型感光元件的熱量問題也需要解決。解決了感光元件後為了解決從相位差對焦改為對比對焦後也還要找新的處理器來負責LiveView的影像訊號與對焦的運算,這也要重做。有了新的對焦運算系統還需要重新改進鏡頭的驅動模組。唉呀,我忘了隨著MirrorLess相機推出,數位相機從此多了HD影片的錄製功能,這個也需要對應的處理器以及軟體需要開發,同時也需要更安靜的馬達。新鏡頭群呢?消費者要求要小,光學小到極限後改走向數位修正,要寫新的軟體跟研究如何修正,這些都是開銷啊。

看到這裡我才發現開發MirrorLess成本效益最大的應該是「砍掉光學稜鏡觀景模組」——可惜實際上能享受到這個效益的只有Olympus E-P1跟Pentax Q/Q10/Q7這四台。電子觀景窗(EVF)的開發可不是免費的——Olympus的高階EVF一顆要價6700台幣。

講到這裡,「低材料成本等同於低總開發成本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就不用再說了。作家要寫出文章其實不用太好的紙與筆,你覺得一本200頁、上萬字的故事值得多少報酬?攝影師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創造影像,扣掉器材的錢,你又覺得該值得多少報酬?「功夫」在台灣大部分的市場可以說是不值錢的。「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人人都會說,可是當你要跟他收錢的時候就會跟你說:「這個材料才沒多少錢,你弄一下為什麼要我這麼多錢?」以現代的科技來看,除非是無法自動化生產或是本身材料取得困難,不然沒有產品是不能用經濟規模來降低生產成本的,可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你知道背後花了多少人的腦力嗎?假如說那些問題花了100個人共100天的工時,就等於花費了100人份x100天份的生活費用。

或許因為我是做服務業的關係,比起「見樹不見林」,用「見識淺薄」來評論不尊重無形商品的言論比較能平息我個人的怒火。

最後,「低成本一定要等於低售價嗎」,我必須說所有組織都必須考慮到「永續性」。其中的「財務永續」我認為是其他永續的基礎。再繼續講下去之前,先請你比較蘋果(電腦)與鴻海兩間公司的利潤比(請自己找,網路上都有),然後請回想一下國小曾學過的一個數學應用題,題目大意是:某商品A的成本是B元,價格是C元,當買D件以上時多買一件就有折扣E元。請問商人要賣幾件商品才能賺最多錢?然後再想想看「扣掉成本後的利潤」能夠獲得滿足嗎?這個「滿足」是指如果你是商人,當你支付完所有成本後卻無力再做其他運用,不管是把錢收到自己口袋然後去玩樂消費,或是再投資生財工具,這些都做不到的話那所花費的精力到底有什麼意義?難道只為了繼續喘口氣活下去、再過一天?
「那你是贊成廠商訂定高價囉?」
不,但這不是贊成與否的問題。我當然希望商品價格越低越好,但是我只在乎我買不買得起。現在買不起,那我就只好繼續存錢;當市場上出現更低價格,那我當然會在能力所及以及自己所能付出的各項成本範圍去追求。

留言